随着2024年7月末的钟声渐行渐远,中国银行业迎来了一场意义深远的降息潮。在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仅3天后,六大国有银行于7月25日率先行动,主动调整了存款挂牌利率,随后全国12家股份制银行紧随其后,纷纷发布了下调存款利率的通知。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自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于2022年4月建立以来,主要银行第五次集中下调存款利率,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市场的深刻变革。
存款利率步入“1”时代
此次存款利率下调,范围广泛且力度显著。国有大行与12家股份制银行无一例外地将活期存款利率下调了5个基点至0.15%,这是自2023年6月8日以来的首次调整,显示了银行在应对息差压力方面的坚决态度。从定期存款来看,5年期整存整取年利率成为关注的焦点,国有银行普遍将其调降至1.80%,而股份制银行则大多调至1.85%,标志着存款利率正式告别“2”字头,全面步入了“1”时代。
这一轮降息,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微调,更是对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生态的一次重大重塑。它反映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银行为缓解息差压力、提升盈利能力所做出的积极应对。随着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行,银行的负债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为后续的信贷投放和资产质量提升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LPR下调:银行息差压力的缓解之道
在存款利率下调之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宣布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降至3.35%,5年期以上LPR降至3.85%,均较上一期下降10个基点。这是LPR在今年的第二次调整,进一步体现了央行在逆周期调节中的积极作用。
LPR的下调,对于银行而言,无疑加大了净息差下行的压力。特别是在当前银行净息差已处于历史低位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平衡资产端与负债端的成本收益关系,成为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银行需要快速采取措施降低负债成本,以应对净息差下行的挑战。而存款利率的下调,正是银行在这一背景下做出的重要决策。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则表示,未来银行可能会继续下调存款利率,并优化存款结构等措施,以进一步压降资金成本,保持息差基本稳定,促进银行的稳健发展。
资金“搬家”现象显现:理财市场迎来新机遇
存款利率的下调,直接降低了存款的吸引力,促使部分资金从存款市场流向理财市场。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这一现象将进一步推动包括国债利率在内的广谱利率下行,同时强化“存款搬家”的趋势,为银行理财等低风险资管产品带来增量资金,加大债市配置力度。
从实际数据来看,理财市场自2024年以来持续快速修复。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4年上半年)》显示,截至6月末,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8.5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43%。上半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1.54万只,募集资金33.68万亿元。投资者数量也显著增长,个人投资者新增738.88万个,机构投资者新增18.85万个。
随着存款利率的不断下调,曾经备受追捧的大额存单已变得“一单难求”,部分储户开始转向配置银行理财产品。尤其是那些收益相对稳健且能锁定长期收益的理财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80%,为投资者创造了可观的收益。
保险业预定利率下调:行业应对市场利率下行的举措
在银行降息潮的推动下,保险业也迎来了预定利率的全面下调。金融监管总局下发的《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明确,自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将降至2.5%,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这一系列调整,旨在通过压低负债端成本来防范利差损,应对市场利率不断下行的挑战。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预定利率的下调无疑会降低保险产品的吸引力,但同时也将减轻其负债端的刚性兑付成本,降低投资压力。对于消费者而言,预定利率的下调将导致以增额终身寿险为代表的储蓄型保险预计收益下降,而重疾险、定期寿险等保障型保险则可能面临保费上涨的情况。
结语:金融市场的深刻变革与未来展望
本轮银行业降息潮及随之而来的存款利率下调、理财市场活跃、保险业预定利率调整等一系列动作,共同构成了当前金融市场深刻变革的生动图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正积极应对市场变化,通过调整产品结构、优化负债成本等措施来提升自身竞争力。
展望未来,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深化发展,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如何在保障稳健运营的同时实现创新突破,将是所有金融机构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同时正规配资炒股平台,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了解市场动态、合理配置资产、分散投资风险也将成为保障个人财务安全的重要策略。